紫 砂 壶 的 鉴 赏 与 鉴 定
——作者:李斌(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)
三、紫 砂 器 的 泥料:
紫砂泥料就是指用于制作紫砂壶的材料,对紫砂壶的了解,首先要了解紫砂泥料的出处、品种和特性,泥是制作紫砂壶的载体,泥料的选择对紫砂壶的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前面讲过,宜兴的陶土有着自己的特性,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陶土,是一种高温陶土,其形成可追溯到5000万年前太湖的形成,2008年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陨石专家王鹤年教授带领下,对太湖进行了深入的科学考察,证明了太湖是因为含带大量铁的陨石撞击地球而形成巨大的湖泊群,上古人类围岸筑堤湖泊群逐渐减少,形成了今天的黄龙山、青龙山、丁山、蜀山等丘陵山脉,当沉入地下的沉泥与空气隔绝,在地下逐渐脱水并不断岩化生成了矿脉,经过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逐步岩化 形成了今天紫砂泥矿脉,是由黏土+石英+云母+赤铁组成的,每种矿带一般有一米的厚度,珍贵的泥料带只有10公分的厚度 。
古时候,由于提炼技术的落后,用于制作紫砂器的陶土都很粗,随着紫砂壶制作的进步,紫砂泥料的炼制技术也随着提高。一般明代的紫砂泥料大约在30目到40目之间,所以,明代的紫砂壶颗粒一般都比较粗,清代的壶用的是40目到501目的泥料,而近现代最细的泥料可以达到120目,用于制作比较小的紫砂壶,如朱泥手把壶,目数越高收缩比就越大,这是了解不同时期紫砂壶制作的基本条件。
是夹在甲泥矿层中与甲泥共生,外观呈暗肝色、紫红色、紫色,夹有浅绿色斑点和云母片粒,烧后外观为紫色、紫棕色、深紫色。干燥收缩率小,一般在10%以内,适合制作各种紫砂壶形,具有优良的工艺性能。紫泥中最珍贵的是底槽清紫泥,矿带厚度只有15公分,非常稀少,烧制的紫砂壶其特征是紫中范黑,表面有油光。
是共生在紫泥的夹层之中,又称“岩中岩”,或称“团山泥”,也有叫段泥的。绿泥矿层很薄,不到20公分厚,非常稀少。绿泥矿土呈蛋清绿色,有细微云母片粒夹存,烧后为淡绿色、乳油黄色、淡黄色等。由于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绿泥,紫砂艺人们为了追求绿泥紫砂壶的效果,通常用白泥加矿物质颜料调成绿泥来烧制紫砂壶,非常接近绿泥制作的紫砂壶。但是,用这种代替泥料烧制的紫砂壶,质量极不稳定,很多壶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漏水的现象。
在嫩泥矿层的底部,矿质坚硬,含铁较高,呈橘红色,其产量很低,价格较贵,烧制后为大红色、深红色。干燥收缩率在30%——40%之间,所以,只能用朱泥创作较小的紫砂壶,通常叫“手把壶”。最上好的红泥是“大红袍”朱泥,由于泥料稀少,收缩比大,并且很难掌握成壶率,所以,其市场价格一般是普通泥料的两至三倍。 有很多价格低廉的朱泥紫砂壶,大多是用白泥加颜料调制而成,需要仔细辨认,朱泥壶的目数一般在80目以上,由于目数高,密度就大,辨认时可以通过轻轻的敲击壶体来辨别,真正的朱泥壶敲击的声音是清脆的,而假的朱泥壶声音听起来是散的,会发出“啪啪”的声音。再有假朱泥壶的颜色发暗,这是判断是否是朱泥壶非常重要的一点。
4、其他泥种:
除以上三种主要泥种之外,还有几种矿质相对较差的泥种,如,石黄泥、白泥、嫩泥等。
5、降坡泥:
现在有一种新发现的泥料叫降坡泥,是本世纪在修建国道时发现的一种泥料,泥质在紫泥和红泥之间。
6、调配泥:
另有一种泥料制作的紫砂壶,就是很多紫砂爱好者在市场上看到过的蓝色、绿色、黄色等非本色紫砂泥料制作的紫砂壶,紫砂艺人通过实验可以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紫砂泥混在一起,进行调配而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,就像画家利用“三原色”的原理调出丰富多彩的颜色一样,调配出各种颜色的紫砂泥,这种“调配泥”多用于制作工艺复杂的花壶或仿生壶。叫调配泥。